1. 首页
  2. 教育教学论文

课堂学习中学生自带设备(BYOD)的运用参考论文

摘要:BYOD是学校允许学生自带个人移动终端进入课堂并用此参与课堂学习的技术应用模式。它具有自主驱动性和情境融合性特征,能够对建构主义学习和主体性学习起到支撑作用,其运用形式多种多样。学生BYOD的运用需要注意解决观念与制度、技术、行为与道德、信息安全等诸多问题。

关键词:课堂学习;BYOD;特征;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数字移动终端设备逐步得到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学校师生将自己的移动电话、手提电脑、iPad、iPod、MP4、数码相机等带到工作单位和课堂用来办公或学习。2010年以来,自带设备(BYOD)成为IT业和教育领域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新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带设备(BYOD)的有效利用将在课堂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使课堂发生变革。

● BYOD的内涵与特征

1.BYOD的内涵

BYOD是Bring your own device的缩写,通常翻译为“自带设备”。BYOD最先起源于IT企业,而学校情境中的BYOD就是让学生自带设备进入学校,并用这些自带设备参与课堂学习。

学生能够使用的自带设备硬件多种多样,包括移动电话(手机)、平板电脑(iPad、iPod)、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数字录音笔、播放器(MP4等)、移动存储器(U盘、CF卡、SD卡、移动硬盘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手机和平板。

2.BYOD的特征

李卢一概括了BYOD模式的三大关键特征:一是用户驱动性,二是信息设备多样性,三是情境整合性。[1]我们认为,学生BYOD对课堂学习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特征有两点:一是自主驱动性。自主驱动性包括学生自主选择使用自己偏好的和常用的个人移动设备,由自己的学习需求激发和驱动其课堂学习情境中的应用行为,由此产生的重要意义是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向积极的学习主体的转变。二是情境融合性。它指学生将个人生活情境中使用的个人移动终端应用到课堂学习情境中,学生分不清个人移动终端设备是用来学习的还是日常生活的,实质上是学习情境与生活情境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一方面将生活情境中形成的技术经验和信息素养有效地迁移到学习情境中,另一方面课堂学习情境延伸到生活情境中,使生活情境中的信息活动更具积极意义。

● BYOD对学习理论的支持

1.BYOD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设计的四大核心要素。积极的技术应用应该对四个核心要素具有支持作用。学生个人移动终端带入课堂,实现了技术支持教师教授向技术支持学生学习的转变。当学生人手一机的时候,学生才容易通过技术设备按照个性化需求融入学习情境,也容易获得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其协作与会话也容易发生,在此基础上实现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2.BYOD对主体学习理论的支持

主体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学生主体性。BYOD的自主驱动性特征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强烈愿望。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学生主体观已经被人们所普遍认同,尤其深深植根于学生们的心灵。但是我们审视学与教的过程时却发现,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是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很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BYOD的使用,能使多数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真正实现其主体角色。

● 课堂学习中学生BYOD的运用形式

1.用作课堂记录工具

课堂记录是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手机的照相功能非常适合课堂记录。教师的板书、板图以及播放的PPT画面,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重要的信息资源。课堂上经常有学生举起手机拍照,以便课后复习参考。其实,手机所具有的录音功能也是非常好的课堂记录工具,教师的课堂讲授细节部分,经常有些听不全,记不全的,用录音手段记录教师讲课的言语,可以最完整地记录语言细节,包括语气语调等,这些便于课后反复倾听。这两种课堂记录方式方便易用,但也存在不足。用手机拍照时其注意力会从具体内容转移到画面构图,而采取录音方式时要辅以必要的纸笔记录,即用纸笔记录下需要重点倾听的内容在整个音频中的时间位置。

2.用作数值计算工具

课堂计算常常出现在理工科课堂中,而这些计算过程不属于教学内容,只是其结果才有意义,此时用手机的计算功能就非常方便。目前手机中的计算器功能还比较单一,只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要进行乘方、三角函数等运算,则需下载安卓版计算器。

3.用作字词典工具

课堂学习中遇到生字、生词以及学科术语也是常有的事情。利用手机的上网功能可以轻松查找生字、生词、学科术语的解释和应用示例,解决课堂学习中的困难。

4.用作课堂应答工具

课堂应答是教学中重要的策略,通过课堂提问与应答,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同时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缺少技术支持的课堂,提问与应答往往只能对个别学生,无法做到全体学生参与的个性化应答。学生利用手机微信功能,能够对教师的提问快速做出反应和应答。这种应答的问题,限于选择题、判断题和简单的填空题。

5.用作学习资料复制工具

教学中,教师经常为学生准备各类电子稿学习资料,学生用自己随身携带的U盘、存储卡等移动存储器进行复制,非常方便。

6.用作作业提交工具

学生将电子文件形式的作业存在移动存储器中,上课时拷贝到教室计算机中,完成作业递交。

7.用作课堂阅读工具

课堂教学中,需要阅读时,可以利用手机上网浏览的功能,阅读网上教育资源,也可以预先下载到手机中进行阅读。

8.用作数字化校园终端

数字化校园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相关的链接。数字化校园建设不能停留在有线连接,还应该增加无线方式。学生自带个人移动终端设备,课堂上就很容易获得数字化校园提供的学习资源,从而使资源真正进入课堂发挥作用。

9.用作知识扩展工具

课堂教学中,常常需要进行扩展性阅读。此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手机或iPad的网络检索与浏览功能进行扩展性阅读。

10.用作知识检索工具

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开展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讨论式学习等,可是由于教室中缺乏信息终端,众多学生为学习而获取相关信息几乎成为奢望。学生将个人手机带到教室,通过无线网络能使课堂搜索信息的奢望变成现实。

11.用作开卷考试工具

传统的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简单应用,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却难以通过笔试形式考核。设计良好的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提倡闭卷和开卷笔试相结合的形式,而且允许学生合理利用手机上网辅助问题的回答。

● BYOD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观念与制度的改变

学生上课玩手机是一大弊病,为此世界各国采取了不同措施。美国纽约市曾经规定,在公立学校中“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移动数码设备进学校”。尽管“解禁”呼声此起彼伏,但当时美国至少16个州都出现了不同方式的“禁令”。[2]在我国,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定就更多了。学生BYOD的运用,首先要做的就是从禁止到提倡,从约束到支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正确认识自带设备在课堂环境下应用的风险与优势。据美国的实践经验,“事实上引入BYOD行动的学校教师并不认为手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注意到学生在BYOD情境下学习更加投入并能感觉到学习的乐趣”。[3]因此,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要更新观念,制定相应的鼓励和支持学生BYOD运用的制度。

2.技术条件的支持

学校不但应对BYOD行动给予制度支持,同时还应在技术上创造条件。首先是开辟无线网络,让校园网资源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尤其要先覆盖教室。其次让每位学生下载一个校园网的客户端,使其能轻松地访问校园网并通过校园网访问外网。

3.非学习活动的预防与控制

随着手机功能的增多,iPad的流行,教师们发现嘈杂的教室渐渐地安静下来了,学生间不再有喧哗和闲聊现象。仔细观察,取而代之的是低头摆弄自己的手机或iPad,学生们是身在课堂,可其注意力已经远离课堂。这种安静的非学习活动包括发送短信、发送微信、视频观看、电子小说、电子购物等等。BYOD的运用,需要预防和有效控制非学习活动的发生。首先,通过学习活动吸引学生,使学生远离非学习活动。要做到这一点,课前精心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师生共同协商制定限制课堂上利用个人移动设备进行非学习活动的规定。由于规定的制定过程有全体学生的参与,学生更容易自觉遵守。

4.信息安全问题

危害信息安全的首先是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学生的U盘(包括存储卡)常常是计算机病毒的载体,最容易携带并传播计算机病毒,常常不同程度地对计算机起到破坏作用。因此,有效防治病毒传播必须列上日程。

其次是信息泄露问题。据报道,“智能手机的安全问题令医疗行业病人信息面临隐患”。该报道还指出,“造成泄露事件的最大原因并非黑客或者恶意软件,而是设备丢失或被盗,以及员工的人为失误”。[4]与医疗行业类似,当BYOD被允许时都面临着数据泄露的危险。学校里最不可以泄露的数据是各类考试的试题库和某些涉密的科研信息。在教室或实验室内的计算机中,如果存储有保密内容,学生利用移动存储器拷贝学习资料时非常容易偷窥保密资料。允许访问校园网的手机或其他设备一旦丢失,就会造成信息泄露。因此,如考试题、科研数据等保密性资料不可存在教室或实验室的计算机中,也不可在U盘中保留时间过久。

最后是学生发布信息的管理问题。学校要采取技术措施和管理制度防止学生利用校园网发布不良信息。

5.师生学术规范问题

我们发现,当允许学生提交文档类作业时,从互联网复制他人作品的行为时有发生。教师难以逐一检查核对。为了减少或避免学生作业中的不良学术问题,应采取技术措施予以鉴别,同时通过评价机制予以约束。参考论文

结语

从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到鼓励和支持学生自带各种移动终端设备进课堂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课堂中BYOD的悄然出现,实现着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向积极的学习主体的转变。移动终端设备多种多样,学校课堂情境中BYOD将与数字化校园连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运用形式。

参考文献:

[1][3]李卢一,郑燕林.美国中小学“自带设备”(BYOD)行动及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06).

[2]张渝江,殷海军.BYOD开创学校新的1∶1世界[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z1).

[4]佚名.BOYD引发医疗行业数据泄露[N].网络世界,2013-1-21.

本文系吉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蜀ICP备200148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