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 基于电子教材的同伴互教模式在“画图”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针对当前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使用电子教材存在的问题,作者构建了基于电子教材的同伴互教模式,并展开教学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从实验结果来看,同伴互教模式可以解决小学生使用电子教材时出现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完成作品的效率和质量,改善学习效果,但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沉浸度的影响不显著。关键词:同伴互教;电子教材;信息技术;画图教学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24-0051-05● 引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将网络教学环境纳入学校办学条件建设标准,数字教育资源列入中小学教材配备要求范围。电子教材是信息化教学中的基础数字资源,能促进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优化。在当前的基础教育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应用电子教材具有天然的技术优势。然而,由于三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应用电子教材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遇到了现实的问题,如在“画图”课堂上,当教师在讲授之后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进行练习时,学习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作业,而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直接完成作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对照教材进行练习。由于受电子教材自身特点的影响,学生在使用电子教材的过程中需要在电子教材和计算机其他应用之间不停切换,这些额外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基于上述分析,以及对各种教学模式的探索,笔者aPJVQN1Ux9lhm5PW+KLwfQ6qzcgk0CGXaHx+jeX2S8A=最终选择同伴互教模式开展研究,希望通过构建基于电子教材的同伴互教模式,解决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有效性。● 基于电子教材的同伴互教模式的构建基于电子教材的“同伴互教”是指,一名学生扮演“施教者”的角色,对照自己计算机上的电子教材,指导充当“受教者”的同伴进行操作,“受教者”在“施教者”的指导下在自己计算机上完成操作任务后,再反过来指导“施教者”进行操作。在互相施教和受教的过程中,双方完成角色的互换。整个过程如上页图1所示。1.理论基础同伴互教强调学生作为施教者,在教授他人的过程中实现学习。因此,学习金字塔理论可以作为同伴互教的理论基础。学习金字塔理论从量化的角度出发,依据信息的不同传播途径,揭示不同的学习方式与个体对知识的保持率之间的关系[1],如图2所示。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学生通过教授他人获得知识的平均保持率最高,“做中学”次之。据此,在同伴互教实施中应该考虑以学生之间的互相教授为主,教师则作为辅助者、调节者出现。2.基于电子教材的同伴互教模式的总体架构基于电子教材的同伴互教模式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三个阶段,总体架构如图3所示。(1)课前准备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模式的要求,学生的学习环境应该满足网络通畅、便于开展同伴协作活动等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是开展同伴协作活动的基础。分组时要考虑如性别、学习能力、人际关系等可能影响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采取就近原则,将同一组的两名学生安排在相邻的座位上,并通过角色的具体化使学生明白自己首先充当“施教者”还是“受教者”。(2)课堂教学在学生进行同伴協作之前,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自主学习阶段。首先,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利用电子教材中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把知识融入到知识情境中,唤起学生学习知识的渴望。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搭建教学支架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其最终独立完成任务。其次,在课堂上,学生两两结成同伴小组进行协作,合理利用电子教材,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再次,教师的引导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和同伴协作的效率。教师应根据教学重难点以及在学生同伴互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还要注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画图”单元要求分别对画面的内容、颜色的搭配、工具的使用以及想象力的表现进行评分。(3)课后反思教学反思可以分为四个步骤:认识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和积极验证。教师在每节课或每阶段结束后都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思考,观察课堂的教学效果,收集学生的反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审视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基于电子教材的同伴互教模式的实施1.研究假设与独立学习模式相比,实施同伴互教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沉浸度,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2.研究变量本实验采用等组实验的模式,实验变量的设定如下。①自变量:实施同伴互教模式。②因变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沉浸度和学习效果。③无关变量的控制措施:通过前期调查,可以认为两个班级在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为了保证实验过程中其他变量对结果不产生影响,由同一位教师在两个班级进行教学,两个班级上课教室相同,使用的电子教材和教学内容都相同。3.研究对象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南京市某小学三年级各方面水平相当的两个班级:三(2)班和三(8)班。两个班级都使用电子教材进行“画图”单元的教学,其中实施同伴互教模式的三(2)班为实验班,实施独立学习模式的三(8)班为对照班。4.研究工具(1)调查问卷学习态度和沉浸度问卷参考钟柏昌等人的研究。[2]学习态度问卷用来调查学生参与同伴互教模式后学习“画图”态度情况,从学习的自信度和享受度两个方面进行测量;学习沉浸度问卷用来调查学生在同伴互教模式下学习“画图”的投入度,主要从行为、情绪和认知三个方面展开调查。问卷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计分方式,选项分为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不太同意和非常不同意5个等级,总体信度为0.779,说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以被采用。(2)作品评价表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学生作品评价表,如表1所示。5.研究过程本研究的电子教材选择河北教育音像电子出版社数字教材教学系统中的“画图”教材,共8课,每课用1至2课时讲授。本研究共计四轮、为期十二周。其中,第2课到第8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以主题任务《我的梦游记》绘本的绘制为主线,进行“画图”程序的学习。具体教学进度如上页表2所示。● 基于电子教材的同伴互教模式的有效性分析1.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为了进行对比,问卷分别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发放,共计67份,其中实验班34份,对照班33份。利用SPSS 20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表3、表4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和对照班学生在自信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表4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和对照班学生在学习沉浸度上无明显差异,P都大于0.05。2.学生作品分析每节课都要求学生保存并提交自己的作品,根据评价量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打分。利用SPSS 20对第2~5课两个班级的学生作品成绩进行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第2课、第3课和第5课上完成的作品成绩存在显著差异,P都小于0.05;在第4课上完成的作品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可能的原因是本节课只用1课时完成,两个班级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3.影响同伴互教模式的因素分析在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两两分组时,学生之间的反应存在明显不同。为了进一步了解同伴互教模式实践效果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发放。由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影响同伴互教小组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学生都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关系好的同学结成同伴小组。另外,同伴的能力和性别是影响满意度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4.实验结果(1)同伴互教模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根据调查结果,在学习态度方面,实验班学生的自信心略低于对照班学生。其原因是,当能力较强的同学成为自己的同伴并扮演“施教者”的角色时,一部分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会感到“受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信心。尽管实验班在自信心方面不如对照班,但两个班级在享受度方面差异不大。学生在访谈中表示,自己对“画图”充满兴趣。(2)同伴互教模式对学习沉浸度无显著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习沉浸度方面的差异不显著。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以及对学生特点和教学过程的分析,认为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沉浸度的影响远远大于同伴互教模式这一变量。参考黄鑫睿的研究[3],课堂中促进学生学习沉浸度的积极因素可能有:①基于电子教材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提高了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性;②创新的电子教学资源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③生动有趣的“画图”教学内容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难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沉浸度的消极因素有:①电子教材如果使用不当会阻碍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②学生人数较多导致教师无法准确掌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③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导致课堂上的消极投入。(3)同伴互教模式会提高学生的作品质量从学生作品成绩来看,基于电子教材的同伴互教模式可以显著改善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这与魏琳琳的研究结论类似[4],说明在信息技术课堂应用同伴互教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运用同伴互教模式,解决了小学生信息技术课堂上独自使用电子教材时存在的应用切换问题,学习的有效时间增加;其次,学生先后扮演“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角色,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作为“施教者”的学生通过教授他人获得知识的平均保持率最高,所以学习效果好;最后,由于学生人数过多,教师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的问题,同伴之间通过合作和交流解决这些问题,保证了學习的有效进行。(4)学生对同伴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以同学关系和同伴能力为主影响同伴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同伴关系的好坏。刘晓玲的研究表明[5],在需要同伴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同伴关系的好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呈正相关,即同伴之间关系越友好,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越高。从同伴的能力或性别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和能力强或性别相同的学生结成同伴小组。无论是作为“施教者”还是“受教者”,能力强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而相同的性别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学生解决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分歧。参考文献:[1]张成尧.学习成效金字塔理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25-127.[2]钟柏昌,王艳霞.配对学习模式在机器人教育中的有效性[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03):66-74.[3]黄鑫睿.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生课堂学习投入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4]魏琳琳.同伴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5]刘晓玲.小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同伴交往与其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5(04):32-35.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苏省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重点课题“基于电子教材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180001)。

  •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与思考

    一直以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都采用教师主导、口耳相传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操作技能的学习也只是简单的模仿训练,只注重操作结果的完成情况,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孤立的、碎片化的,无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与快速更新的信息技术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与新课程教学目标相差甚远。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尽快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传统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重新构建课堂结构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深度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亲自动手完成项目任务,完成知识的建构,从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主动把项目式教学法引入课堂,将项目教学过程分为情境设置、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交流评价四个环节,并积极实践,使课堂变得更生动、形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设置真实情境,挖掘“项目”资源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者,信息技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和技能出发,善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真实世界中发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资源,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从中确定“项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粤教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三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课时,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了本市的多张老照片,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地方,然后再出示这些地方现在的新照片。学生立即被照片所吸引,随即议论纷纷,感叹家乡面貌的巨大变化,接着笔者抓住时机向学生提问,有没有更好的目标形式表现家乡面貌变化和发展成就,学生很自然地选择演示文稿这一多媒体作品形式,并确定了设计主题。● 合理规划设计项目,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和教学实际,将每3~5人分成一个项目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讨论初步形成项目方案,然后由小组长将本组项目方案以PPT或Word文档的形式在全班展示交流,分享设计思路。教师引导学生对从真实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对各小组项目方案中的阶段性任务和要求提出调整和可行性建议,使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能有机整合在项目任务中,将学科核心素养合理渗透在各个项目活动中,保证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完成项目任务,最后各小组再经过讨论改进,形成最佳设计方案。此外,各项目小组要根据任务的大小和每位成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合理分配项目任务。《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作品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教师活动:①教师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每3~5人为一组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项目小组,选出小组长;②观摩教材中的多媒体作品“革命先驱——孙中山”,让学生了解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③组织学生讨论确定各项目小组的项目主题,对作品进行需求分析,参照教材案例,按照多媒体作品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流程完成作品的设计方案;④组织各项目小组在全班展示项目方案,分享设计思路,交流评价;⑤给出项目总学时——4课时(1课时确定项目主题、确定项目需求、完成项目规划设计;2课时完成素材采集与加工,作品集成;1课时进行项目成果展示交流评价),各小组讨论制订小组项目任务分工及时间安排计划。学生活动:①按照老师的要求成立项目小组,选出小组长;②认真观摩多媒体作品,观察作品有哪些优点和值得改进之处;③项目小组成员交流讨论确定项目主题,对作品进行需求分析,完成项目设计方案,提交表格1、2、3以及作品整体结构图;④小组长在全班展示项目设计方案,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调整修改项目方案,确定本组设计方案;⑤各小组长组织本小组完成项目任务分工及时间安排计划,提交表格4。● 注重项目实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和互联网资源,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任务,习得新知识和新技能。同时,要引导学生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和交往能力,共同提升思维。教师要随时关注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对个性化问题给予及时支持和解决,使项目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此环节是《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项目教学的核心,工作任务重,需要的活动时间较长,笔者随时关注学生项目设计方案的完成情况,对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引导并给予帮助。教师活动:①给学生提供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作品素材资源,供学生选择使用;②介绍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和绘声绘影软件,并提供相关拓展学习资源,指导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对图片和声音素材进行处理,加工成作品素材;③介绍PowerPoint软件的操作,提供自定义动画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创作动画素材;④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各项目小组活动进展和制作情况。学生活动:①根据设计方案,小组成员合作收集和加工作品素材;②学习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加工作品所需的图片素材;③学会使用绘声绘影软件,完成声音素材的编辑加工;④掌握PowerPoint软件的操作,按照项目设计方案,设计版面模板,将加工处理好的素材资料集成为一个完整的项目作品。● 重视成果交流评价,提升学生信息素养项目成果的展示、交流评价是项目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后,教师要给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使他们彼此之间能够交流经验,分享成功和喜悦。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等评价形式,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以项目目标为依据,对学生在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及完成任务的结果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梳理整个项目完成的流程,自我反思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自我总结体会学习的成就感,更好地了解信息技术服务社会的内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潜能,同时也促进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案设计,优化课堂教学,最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项目任务完成后,笔者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展示项目活动成果,各组选派一位学生进行作品演示和解说,其他学生对演示作品进行交流和评价。学生活动:①学生对本项目小组作品进行演示和解说;②观看展示的项目作品,根据教材第70页中的多媒体作品参考评价表,对本组和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评分;③各小组改进和完善项目作品后上交作品。教师活动:对学生的作品给予客观的评价,指出优缺点,提出修改意见。总结本项目活动的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设计方案。总之,项目式教学是新課程教学理念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能有机地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新知识、新技能的获得和应用过程,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知识结构的构建,形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探索,实践创新,交流经验,使这种教学模式成为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实际应用水平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项目一般应用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将某个工程定义为项目,以项目的形式运行,可以有效地节省成本,提升成效。那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这样的形式是否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呢?经实践检验证明,项目式学习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本文从“三化”“实践”“交流”“评价”等视角,结合“微电影的制作”项目案例分析,阐述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项目式学习的一些粗浅的实践与思考。● “三化”引领项目学习项目式学习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它在美国、北欧等许多国家的中小学里是比较常见的学习方法。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一个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驱动下,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收集、加工处理信息,运用相关知识,探讨、设计、执行方案,解决现实问题。在项目式学習中,教师不再是讲台的中心,他们不会决定学生做什么,如何做。教师以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探究。1.项目选择微型化项目式学习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的特性,但信息技术这门科目要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生根发芽,教师就必须要考虑好整个项目的实施时间和实施的可行度,不能指望花费学生过多的课余时间,否则设想再美好,也可能会中途夭折。因此,项目的选择要尽可能微型化,在教材的框架下进行,如在图片的处理这一章节,我们可以将其设计成宣传海报的制作这一项目,而音视频的处理这一章节,我们可以设计微电影的制作,具体主题则由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商定,教师不进行过多的干涉。2.基础知识储备化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尝试通过微课的方式来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但实际情况是,我精心准备的微视频几乎成了摆设。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需要一个过渡,因此必要的讲演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微电影这一项目的准备阶段,我特意从影视制作公司借来了一些宣传片的制作源文件,和学生一起欣赏、分析,讲解微电影制作的一些流程、方法,特别是运用“Premiere”这个软件进行编辑的方法,如片头、字幕、转场、视频剪辑。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些软件供学生参考,如爱剪辑、格式工厂、会声会影、Adobe After Effects。3.探究合作务实化项目式学习主要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虽然我们主要通过学生的意愿自由组团,但教师也要关注学生团队的建设情况,防止小组探究流于形式。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项目定人员,如微电影的创作,需要进行剧本的编写、拍摄、音视频的后期剪辑等,因为涉及内容较多,所以这个小组可以由5~7位成员组成。其次就是小组成员的分布情况,尽量保证每个团队包含各个层次的学生,避免弱弱结合或强强联合的情况出现。要让小组成员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让每个成员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此同时,让能力强的学生带领后进生共同进步。● “实践”助推项目实施各小组确定具体主题后,填写“项目计划表和分工表”。在微电影这一项目中,组长要合理安排编剧、导演、摄像、音视频的剪辑和合成、交流汇报等工作任务。要确保小组成员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人人有事可做,同时能够相互协助。小组成员发现问题共同商讨,通过多种途径去解决问题。教师应时刻了解各小组项目的推进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当项目学习中不可避免地涉及跨学科问题,而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又无法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解决:一是加强欣赏环节。例如,在各小组商讨剧本时,我通过投影的方式给学生播放了六部优秀的微电影,如苏州首部城市形象微电影《苏州情书》、我们自己学校的宣传短片《迎着春光,放飞理想》等。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品,来引发学生创作的灵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动能。二是请专业人员进行协助。例如,在作品的配乐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邀请音乐教师过来一同参与。项目的实施阶段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阶段,学生的潜能被不断挖掘出来,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当看着一个小组的学生拿着摄像机走进办公室,略带羞涩地问他们的任课教师:“老师,我们能采访一下您吗?”那一瞬间,我感觉项目式学习是值得去尝试并推广的。● “交流”促进项目分享项目完成后,每个小组展示各自的作品,并派代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为了配合演说,有个别小组甚至还精心制作了PPT。演讲的内容主要包括作品的创作过程、小组的分工、创作过程中碰到的难题以及解决方案,另外就是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得的收获等。此外,各小组还需对班级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例如,有几个小组在视频剪辑时采用了“爱剪辑”这款软件,导致在片头和片尾都出现了爱剪辑的广告。这时就有其他学生对此提出质疑:“视频中不应该出现不相干的广告,为什么不想办法将它们去除呢?”该小组的学生回复说:“去除广告需要付费。”这时就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提出建议:“可以用Adobe Premiere这个软件切去片头和片尾。”甚至也有学生提到了用“格式工厂”的截取功能。这就是一个展示的过程,一个激辩的过程,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一个素养提升的过程。● “评价”完善项目反馈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提倡学生在“做中学”的学习模式,是一个旨在提高学生多种能力的学习模式。因此,对项目式学习的评价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评价方式,还要能完整体现整个学习过程。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肯定学生的个人价值,充分发挥学习评价对项目式学习的导向作用。对于学生完成作品后的阶段性评价,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将小组的项目设计方案、作品发布到网络上,如先利用“云盘”进行资源共享,然后通过“金数据”或“问卷星”等工具设计评价量化表,也可以利用“UMU”这个互动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评价中。通过这些综合性、全面性的评价,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 案例分析项目主题:微电影的制作。教材来源: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第七章“音视频加工与制作”。教学资源:微电影6部,微电影工程文件1个。教学构思: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传统教学模式和项目式学习两部分。前期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包括音频处理、视频处理基础知识;后期为项目式学习阶段,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体会获取、加工、表達信息的全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项目式学习教学过程:1.选定项目教师活动:播放《迎着春光,放飞理想》《爱尚美》等六部宣传片,运用Adobe Premiere软件打开《迎着春光,放飞理想》这部微电影的工程文件,与学生共同分析画面构成、视频技巧、画面转场、字幕台词、配音等,指导帮助学生明确项目目标、微电影成品要求。学生活动:观看教师播放的范例作品,仔细分析作品的结构、画面特点、音视频的融合、视频效果等,了解微电影的基本特点。同时,通过教师展示的工程文件进一步了解视频剪辑的操作方法和技巧,明确项目实施目标,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2.确定计划教师活动:提供“项目实施方案样表”和“项目计划和分工表”,指导学生开展组内探究工作。学生活动:组建项目小组,确定组长,明确组员分工,填写“项目计划表和分工表”。从整体上对项目的解决方案进行探究与思考,制订项目实施计划。3.活动探究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摄像机进行拍摄,利用微课视频和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完成相关软件的使用学习。组织协调小组探究活动,对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资源、技术、方法上的支持。学生活动:通过手机、摄像机完成相关主题视频资料的准备工作;研究并选择相关的音视频制作软件,如GoldWave、Adobe Premiere、会声会影等,通过网络搜索、同学互助等方式突破技术壁垒;团队协作,不断完善项目计划。4.作品制作学生活动:利用音频软件,完成配音的录制、处理、合成输出;利用视频处理软件,根据收集的素材完成视频的剪辑、画面特效、画面转场、字幕制作、音频合成,最后输出MP4视频格式;做好成果交流的准备工作。教师活动:及时了解各小组的项目开展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5.成果交流学生活动:播放自己小组制作的微电影,分享他们制作过程中的经验与收获,并对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教师活动:组织交流活动。6.项目评价教师活动:挑选优秀的学生作品发布到网络上,制作评价量表,为阶段性评价搭建平台。学生活动:对照项目评价表进行自评、互评,取长补短。总体来说,项目式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个个项目,学生主动地探索现实世界的问题,从而领会到更深层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锻炼了创造力、团队合作和领导力、动手能力、计划以及执行项目的能力,并在设计方案中,在解决问题中,在交流中真正体会学习内容、内化学习内容,真正贯彻学以致用。

  • 应用项目教学法促进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拓展

    摘要:本文从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原则入手,提出教师应该通过学习资料的导入、小组活动的开展、项目流程的确定、评价总结的开展,提高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水平,实现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拓展。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初中;信息技术;小组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24-0042-03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并以独立或者合作的形式完成该项目。项目教学法的执行是一个具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项目为主线,教师则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带领着学生主体共同探索思考。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同样可以使用项目教学法,加强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创新实践、主动探索,这样可以避免教学的枯燥乏味。● 项目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原则1.人本原则,关注学生人本原则,即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对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应该始终关注学生主体,从初中生的实际需求、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多个角度出发,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应该加强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及时跟踪项目实施的具体进程,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2.科学原则,优选项目科学原则,指的是在项目教学法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秉承科学的理念,合理选择所探究思考的项目,能够对项目活动的内容、步骤、形式等进行灵活的编排,同时教师还应该提高项目在实施与评价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样才能进一步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效率。3.实践原则,带动思考实践性原则突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应用性、实践性,同时项目教学法也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操作。正因为如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加强对实践的关注度,在项目选择、编排设计的过程中突出其操作与实践价值,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以项目作为主线去思考、实验,主动去做、去应用。不仅如此,教师应该在实践项目中幫助学生积累经验,真正提高对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 项目教学法促进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拓展的对策初中生绝大多数都处于12到15岁之间,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他们注重自身的体验感、参与性,喜欢一些有趣新奇的事物。因此,在项目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载体作用、项目的主线作用,在优选探索主题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开展各类形式的项目活动,实现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1.提供学习资料,开发项目任务在项目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丰富的学习资料不仅能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素材,同时还能为学生的思考打开一扇窗,让学生能主动对项目任务进行开发。因此,教师在项目教学法应用之前,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一些适合学生操作与应用的学习资料,并且为他们构建一个和谐良好、互相协作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提供充足的探索机会。信息技术项目往往囊括了多个方面、多个维度的知识,可能会涉及到不同的学科。教师应该认识到初中生知识的匮乏,结合实践探讨学生在项目中会应用到哪些知识,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帮助。例如,在教学教科版“走进信息社会——信息与信息技术”一课时,考虑到信息技术的革新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技术革新的意识,教师特别开展了“信息技术这些年……”的项目,组织学生以调查员的身份,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追溯,了解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影响。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在导入阶段,教师列举了不同学科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在方式方法上的不同,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大概演变过程。另外,在后续的项目研究中,很多学生在学习资料的支持下,选择一个点作为切入点,对项目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学生也自主开发了多类学习资源,为项目任务的完成开拓了不同的渠道。2.合理划分小组,实现主动探究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项目的完成不能仅靠学生一己之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其他同伴的协作与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项目完成的整体效率,才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分享能力。因此,在项目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研究探索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将现有的学生分为不同的项目小组,让项目活动的开展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同时,小组的划分并不等同于思维、操作的依赖,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教师可以在活动中融入个人探究、小组沟通、班级讨论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在不同项目环节的能动性、主动性,鼓励小组之间进行良性的竞争,实现同步发展、共同探究。例如,教学教科版“购置计算机”一课时,教师为每个小组布置了“选购计算机”的项目任务,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硬件选购员”“软件配置员”“计算机品牌调查员”“应用软件安装员”等不同的角色。为了帮助学生增强代入感,教师还布置了不同的配置选购任务,包括帮助一位学生选择一台适合学习的计算机,帮助一位白领选择一台适合工作的计算机,帮助一位游戏达人选择一台高配置的游戏机。根据项目任务的不同,小组需要考虑计算机的不同配置,信息资源的获取面也需要进一步扩大。为了增强项目的竞争性,在后续活动中,教师特别增加了评比活动,列举出不同小组选购的计算机,看看哪台计算机的配置更加合理,更符合项目任务中使用者的需要。3.确定项目流程,应用信息知识项目流程的梳理有助于各项项目任务的有序开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在既定的项目主题之下,科学合理地设置不同的项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项目流程的设计、内容的设置不能过于简单,否则将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带来一定的打击。同时,教师应该深入贯彻实践性原则,避免项目流程在设置上的理论化,否则只会造成项目教学法流于表面。对此,教师可以根据主题,规定学生项目探索的方向,优选项目的内容与时间,在帮助学生形成初步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其制订合理的计划,让学生能够确定属于自己的流程任务,这样也有助于教师对整个项目工作的开展进行调控。例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构建自己的信息交流和发布平台,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主人,教师开展了“构建我的空间”这一项目活动。活动前,教师先对QQ空间这一开放性的信息发布平台进行了介绍,让学生了解到空间的功能作用,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该发布什么内容在QQ空间上;随后,教师列举了一些优秀的QQ空间,这些空间所发布的内容独具特色、积极向上,能够为学生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精彩。在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梳理项目开展的流程,包括如何构建自己的QQ空间、如何记录生活、如何让QQ空间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由于QQ空间的构建具有独立性与私密性,很多学生需要自己完成图片搜集、内容编辑、照片处理等多项工作,这使他们在项目流程的梳理与践行上也变得更加熟练。4.注重项目评价,关注自我总结在一个项目结束以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表现、小组的合作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这样才能积极鼓励学生,也b2cGiFVyLVbac/XNmRw1ITnbFAu58koVxAAw2vdvAZo=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项目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并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改进。同时,教师也应该肯定一些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发挥这些学生的榜样作用,带动学生群体在下次项目中争取有良好的表现。项目评价工作的开展并非一定要在项目完成之后,教师在项目进程中也可以及时跟踪、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帮助他们进行动态性的改进。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带动学生、家长成为项目的評价者,帮助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形成更加理性全面的思考。例如,在教学“Excel常用函数的使用”这一课时,需要让学生掌握Excel中的常用函数,能够自己动手操作,统计相关表格数据。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布置了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在Excel中运用函数的方法统计全班同学期中考试的成绩,让学生通过上机练习来掌握基础性的操作方法。在项目拓展阶段,教师鼓励小组选择某个统计数据作为对象,共同完成数据的搜集、整合等一系列的工作,熟练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并展示自己的操作成果。在项目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操作熟练度、数据统计准确性、小组的协调合作能力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跟踪分析,并且让学生代表上台来公开展示自己是怎么操作Excel软件的。最后,教师让小组成员共同书写项目报告,分析自己在这一项目完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长处,找到改善的对策,为后续项目活动的开展做更加充足的准备。总而言之,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能够为初中信息技术带来很多新鲜的元素,它所强调的实践与操作,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畏手畏脚、被动接受教师指导的局限。对此,教师应该从人本原则、科学原则、实践原则等多个角度出发,积极开发挖掘学习资料,鼓励学生融入到小组活动之中,共同进行信息技术项目的探究。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给予正确的评价与帮助,让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变得更加高效有序。

  • 信息技术综合性单元教学中项目学习的应用与思考

    项目学习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之上,通过实施一系列完整的教学项目,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它以任务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教学首要任务,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一般来说,项目學习包括学习情境、问题驱动、探究活动、学习社区、项目成果五个要素,做好做实这五个基本要素,项目学习才有可能顺利、有效实施。本文以安徽省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第8册第2单元《难忘的毕业留念》为例,结合项目学习的相关要素进行区域式案例研究。● 学习情境基于项目的学习强调要让学生去解决一个真实或者虚拟真实的问题,以此来锻炼现实生活中需要用到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可实施、可操作性强。在《难忘的毕业留念》单元中预设的情境是:“岁月如梭,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六年时光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太多的不舍,难忘师恩,难忘友情,难忘校园的一草一木……现在让我们一起收集素材,制作毕业留念册,记录下同学的友谊、老师的教诲……留住美好的瞬间吧!”该单元情境如同项目的介绍,这不仅抓住了在学校生活过六年,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情感,更能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强烈需求。本单元实质上有条暗线,这种暗线就是采用项目学习为引导,这也为一线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新课标提供了切入点。● 问题驱动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方案设计、学习新知、实践探索,具有创新性地开展学习活动。项目学习可以分成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如,在项目开始阶段,就是要根据主题规划作品的结构和内容,而在项目规划设计时,项目所产生的问题复杂度要能够撑起探究活动,不能太简单,一眼就能望穿、一口就能回答的问题都不能撑起项目的探究活动。例如,有的素材有瑕疵,怎么办?怎样对图片、音频和视频进行再加工?这些有一定内涵深度的问题,都非常适合项目学习。总之,问题一定要是真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项目学习中有动力。只有真心喜欢,学生学习就不会感到辛苦。● 探究活动在《难忘的毕业留念》单元中,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师可以将其设置成多种不同的探究任务,可以设置为课内或课外任务。在落实探究活动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要以项目为中心,而不是以课本为中心;要以实际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课堂为中心。1.运用思维导图规划作品内容方式一,参照教材给定的XMind软件,在计算机教室中完成作品的规划(如图1)。方式二,在黑板上、白纸上运用思维导图方式规划作品(如图2、图3)。本探究方式重点在于,让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寻求解决的办法。2.整理毕业留念册的素材其一,收集整理照片,可侧重于学生个体资料分类收集整理(如下页图4)。在整理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采集、整理照片素材。可采用多种探究方式采集照片,引导学生学会分类整理照片,如按日期整理、按内容整理等。其二,收集整理声音、视频,可侧重于学生小组合作。照片的收集学生一般用已有知识就可实现,而收集整理声音的方式可扩展探索的空间较大。教材采用的方式是使用录音机的方式,这种录音整理过程可以课堂上进行,但效果不太好。如果教师能分解任务,可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完成,但必须在课堂上做好任务的分工,让学生明确项目实施的过程。例如,录制与拍摄声音、视频的具体方式:先选择歌曲,再查找歌曲,组织大家合唱,调整声音的大小,采用多种设备(如手机、计算机录音软件,手机、专业数码设备拍摄等)采集声音和视频。在此过程中,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教材以外的设备与软件,去采集与处理声音和视频。让学生主动去学,带着任务目的去自主学习,是对学生能力最好的培养。3.加工毕业留念册的素材素材的种类较多,有图片、音频与视频等类别。对这些素材的处理,一线教师均可以结合学情,将其分解成一个一个小的微项目。其一,处理照片,强调学生个体操作,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图像处理软件。教师在处理此项微项目时,也有很大的自由度,如引导学生对大批量照片进行快速处理,即一次性处理多张照片,也可引导学生对单一图片进行处理,如封面照片的技术处理。其二,处理音频、视频,引导学生团体合作完成,可以进行课外拓展。教材提供的操作软件是格式工厂,其实可以处理音频与视频的软件是非常多的,这部分内容就需要一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如通过辅导制作微课或提供相关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实施过程提供支撑。此内容是项目学习中最大的变数,也是突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学习不同的软件的关键阶段。教师的引导与辅助,可以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研究能力、团队合作协助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4.合成与生成毕业留念册此环节的探究也是本项目最为出彩的地方。毕业留念册有多种形式,可以使用视频合成制作,也可以使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合成,还可以使用一些新的多媒体集成软件,如动画大师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是为了更好地呈现毕业留念的电子作品效果(如图5)。方式一,按教材方式,使用“Windows Movie Maker”软件进行视频编辑合成。此过程是教学的范本,只有范本学习到位,学生才有进一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可能。方式二,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制作方式,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与自由,但教师要提供除教材方式以外的其他合成多媒体素材的辅助性资料,如微课、成品案例等。组合生成多媒体集成的软件与工具实在太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是让学生能自主学习不同的新软件、新工具,寻求可以解决具体任务的方法。此处的项目学习可以采用课外形式,一是给学生项目目标,二是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不要担心学生出错,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才能得到的有效提升。● 学习社区项目学习中强调学习活动的合作探究,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提出、项目实施方案的制订、项目内容的学习,到最终项目问题的解决,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任务驱动为主,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支撑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学习社区是实现项目学习的基础和保障,是在学习的全过程中给予学生帮助的线下与线上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一是要发挥传统课堂的面对面线下的互动交流方式,二是要发挥网络空间互动交流的线上方式。例如,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方式,可以通过上传视频到QQ空间相册、分享视频到“班级共享”或在安徽教育资源平台学生空间中上传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利用网络交流互动(如图6、图7)。还可以使用QQ群等功能,现实短平快的学习社区,加强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互动。● 项目成果项目学习的目的是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所以注重行动和实验,注重过程与结果。项目成果通常是以演示文稿、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作品为主,不仅阐述选择探究主题的原因,呈现所学知识、技能,而且反思、分享实施的过程以及从项目中学习到了什么。教师要抓住作品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如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得意之处、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得到哪些帮助等。项目成果的展示交流也并不是仅在项目结束时段,而是在项目学习的各个阶段。如图8所示,在项目规划阶段可对学生的毕业作品初規划方案进行评价,在项目整理阶段可以将学生整理的素材进行分享交流,在作品素材精加工阶段可以对学生采用的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展示交流评价,在项目合成阶段可组织开展殊途同归的多彩内容合成共性点,在项目分享阶段组织学生及学生家长、各学科授课教师参与项目成果的评价。在成果的展示和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过程性收获、思考会进一步得到巩固与提升。特别是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提升。总之,信息技术学科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实现知识构建、能力提升、思维发展,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未来可以利用所学面对并解决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

  •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编程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如何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如何评价学生的计算思维?笔者认为,计算思维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编程思维,计算思维是人类的基础思维。小学编程教学起点比较低,以程序设计为主体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适合成为中小学开展计算思维教育的载体。本文立足计算思维培养研究,以小学生Scratch编程教学为例来探讨计算思维培养的模式、策略及评价方法,为计算思维教学以及计算思维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通过分析苏教版五年级Scratch程序设计内容,发现共有三大主题,学生从易到难探究不同类型的创意表达和作品形式,在整个过程中逐步发展计算概念和计算实践,从而培养计算思维的熟悉度和流畅性。程序设计每一课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有趣的任务进行,完全适合应用任务驱动理论下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从易到难,涉及排序、循环、判断、选择等与计算思维密切相关的概念与方法。在Scratch教学中,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与实践,师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展开教学,在精确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学生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积极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所以,在任务驱动法基础上,我们把问题看作任务,分解问题就是分解成多个不同的小任务,由逐个解决到总体解决。基于此,构建了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编程教学模式(如图1)。该模式把师生活动、流程与操作细化,主要分五大步骤,在任务驱动法理论下,编程教学都可以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下面以苏教版信息技术教材五年级《穿越迷宫》一课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利用这种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编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问题提出,创设情境融入计算思维,最重要的其实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计算思维不是教学内容的改变,也不是工具的改变,而是教学方法、方式的改变。情境是一节课的开始,创设一个来源于生活并且有趣的真情境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好的情境不仅能带出课题,还能适时把问题融入其中。本节课中,教师以现实生活中学生特别爱玩的传统迷宫游戏为入口,把学生带到了生活中最快乐的回忆中,然后运用启发式提问“你们想不想自己建造一个迷宫?”引导学生思考,把真实迷宫与计算机上的迷宫产生联系,学生由游戏玩家变为游戏设计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启发学生思考。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通过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构建与现实生活产生勾连的情境创设最易让学生产生心灵共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为整个教学学生参与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效分解,呈现任务任务驱动就是教师通过各种“任务”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呈现的任务就是要学生做一个开发者,设计与制作一个迷宫游戏。问题提出后,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要完成任务碰到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所以基于任务的相关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在《穿越迷宫》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细化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下:第一,要有一个迷宫场景,如何通过背景功能建立?第二,要有一个走迷宫的角色,角色的大小如何选择?第三,角色会跟随操作者指针进行移动,面向对象的指令会用吗?第四,当角色碰到黑色的栏板返回起点,如何应用判断指令实现?第五,角色如果安全走到终点会提示说“I Win!”,应该用什么指令?● 思维加工,设计任务确定每个问题对应的任务后,进行抽象建模等思维加工,进行任务设计过程,用程序流程图说明思考与问题解决的流程。小学生虽然之前没有接触过流程图,但我们可以用流程图的形式来表示思维思考过程,如“穿越迷宫”思维流程图(如图2),这里设计的任务是“用流程图的方式表现迷宫的实现过程”。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积极接受教师的任务,在不断思考小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涉及计算思维的相关概念,教师适时提出包括判断分支、循环、事件等在内的多个计算思维概念,以加深理解和熟练运用这些概念,并不断提升学生系统思考和创意思维能力。● 测试调试,程序开发分解的小任务通过问题解决方式设计完成后,就可以开始实施了。这里主要是指进行Scratch程序开发,在流程图的引导下,把指令模块按顺序装配,小任务逐个解决完毕后就解决了大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测试与调试(如下页图3)。学生在流程图的指引下,从易到难把一个个小问题用指令程序解决,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既让学生体会到了编程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快乐,也在整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有效培养了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内化迁移,总结评价经过前面各阶段的学习,教师和学生一起顺利完成了“穿越迷宫”游戏这一任务,教师和学生在此阶段要做好总结评价工作。一方面,由教师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并回顾通过编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评价和概括思维能力,这是计算思维培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让学生做后续研究与练习。例如,可以将问题迁移到设置不同的迷宫线路、给迷宫设置障碍等,通过多路径问题加大难度,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难度更高的问题。同时,这种计算思维的方法与能力同样还可以迁移到如吃豆游戏、赛车游戏等其他游戏问题中。由以上环节可知,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整个教学环节都贯彻了计算思维,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使用计算思维方法分析、求解问题。更进一步地,在以后的教学中采用的工具可以从图像化语言循序渐进地转化到Python语言。通过编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和计算思维能力,当然,计算思维的培养不是信息技术一门课程、几节课时就可以培养的,可能需要其他课程如数学、语言艺术等一起培养。● 結束语当前国内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可视化编程工具的出现,信息素养中最关键的计算思维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在不断深入,需要教师运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可视化编程为抓手,让学生在情境中分析问题,用程序方法与计算思维方式解决问题。重视并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意识和方法,最终是为学生的整体发展与终身发展服务。中小学的计算思维教育是基础,是为以后高等教育做基础,所以必须从基础做起。计算思维说到底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思维,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运用计算思维进行解决,因此提高计算思维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 《初识“WPS表格”——收集与编辑数据》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三章《统计与分析数据》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认识WPS表格、引发学生对WPS表格学习热情的重要章节。本节课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在体验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增强数据收集意识与掌握“WPS表格”的基本操作,并且学会根据需要规划与设计工作表。本节课基础内容的掌握能够对《统计与分析数据》整章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如何通过有效方法认识表格、设计表格、编辑表格,进而激发学生对表格的探索热情和兴趣是关键。●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在小学数学课上学习过表格和简单的数据统计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已经初步学习过WPS文字和WPS演示,对WPS系列办公软件有一定的认识。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合作探究能力,提升学生调查与设计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校园中的现实问题,计划通过教师引导促进学生生成问题并进行合作探索;在课件设计时,使用GIF动态图片循环展示多彩斑斓的“WPS表格”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表格的认识仅停留在软件本身的操作层面,对如何设计与制作更加精美的表格,架构出特有的设计思维,还有待加强。通过思维引导,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地处理问题,抓住设计的基础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工作表、单元格、活动单元格等基本概念;熟练掌握“WPS表格”的基本操作,能夠准确地录入与编辑数据;学会设计与制作精美的表格。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探究中生成问题,加深学生对工作表、单元格、活动单元格等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递进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掌握单元格选定,数据的录入、修改、清除、移动、复制等操作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任务驱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积分反馈,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表格美化与修饰,提升学生审美、鉴美和设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WPS表格”的基本概念,数据的选定、录入与编辑。教学难点:学会设计与规划工作表,恰当地描述与存储从实际生活中获取的数据。● 课前准备按照学生特征,以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4~6人为一组,充分调动学生为团队争光的积极性。课堂中由班长协助教师为每组记分,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反应敏捷且正确率高的小组得分,答案有创意的多加分,回答错不扣分。● 教学过程1.激发热情,兴趣引入师:同学们,爱心义卖活动刚过,每位同学都奉献了自己的爱心。老师想要准确无误地把你们的爱心捐款进行记录、汇总,并算出全班的总金额和平均金额,请问同学们如何帮助老师统计出来呢?生:在纸上记录下来,用笔直接演算,或使用计算器算出来,但速度比较慢。师:在当前的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我们应该正确而合理地应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实现信息的记录与运算,借助计算机的相关软件快速且高效率地统计信息与数据。本节课给大家介绍“WPS表格”这款软件(呈现本班的“爱心义卖”统计表截图),来看它是如何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功能、提高工作效率的。设计意图:由于学校刚举行了爱心义卖活动,学生记忆犹新,能够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而且,从学生亲身经历的校园活动入手,并呈现本班每位学生爱心义卖的物件与金额清单,创设学生学习表格制作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联系生活,深化理解任务1:打开“WPS表格”软件并重命名保存到桌面上。(设置相应分值)学生完成任务后观察文件的扩展名,并计分。设计意图:文件的重命名、保存及扩展名的认识是计算机课程中软件学习的基本技能,设置任务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这些基本操作养成良好习惯,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的素养与技能。教师介绍“WPS表格”窗口主要组成,自上而下、从左往右介绍,重点讲解表格中部分组成结构,如工作表、单元格、选项卡等。对于“WPS表格”中的工作簿、工作表以及单元格的理解,运用了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讲解:拿一本作文本,作文本就好比一个工作簿,作文本中每一页是一张工作表,每页中的小方格子就是工作表中的单元格,而且每个小方格对应着相应的行和列,在工作表中分别用行的编号1、2、…和列的编号A、B、…标明,并以“列号+行号”的形式形成每个单元格自己的名称。设计意图:在接触新概念或新内容时,对于这些陌生的名词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为了能够形象地把新概念及新名词讲解透彻,让学生容易接受与理解,教学中引入一个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物体——作文本,用熟悉而且形象的物体来进行对比讲述,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更容易理解与认知。为巩固学生对“WPS表格”窗口及工作表的理解与认知,对工作表、单元格等知识点出题、设置分值,同时检测学生掌握情况。3.观察模仿,美化设计任务2:尝试选中单元格输入数据,按照本班的“爱心义卖”统计表截图在工作表中输入相应数据。同时,思考如何选中工作表中的一整行或者一整列?(设置相应分值)设计意图:录入信息是一项最基本的操作,关键点在于学生必须要能正确选定目标单元格,正确输入信息,理解单元格中不但能输入数字,还能输入文字,让学生意识到每个单元格都是“活的”,有生命的。生:单击行号可选中一整行,单击列号可选中一整列。师:信息录入后,尝试与体验对部分信息进行复制、粘贴、删除、修改。同时,仔细观察输入数据形成的工作表与“爱心义卖”统计表截图示例有何不同。生1:示例中的标题所在单元格跨越了3列。生2:信息类型所在行的背景是橙色,所有姓名背景是淡黄色。生3:有几位同学的金额是红色的。师:对于第一位同学所说的不同之处,其原因是标题所在单元格是由3个单元格合并而成,采用的方式是“合并单元格”;对于第二位、第三位同学提出的不同之处,是因为对输入信息的背景和本身颜色做了更改。任务3:模仿示例中的效果,将标题所在单元格与其他单元格合并,最终使标题所在单元格跨越3列。(设置相应分值)师:观察同学们的操作,在连续选中3个单元格时,同学们的做法是用鼠标直接拖动的方式连续选中三个单元格。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法是先选择需要选中区域的起始单元格或者末尾单元格,然后按住“Shift”键,选择末尾单元格或者起始单元格,即可全部选中,这在需要选择的信息较多时比较常用。任务4:模仿示例中的效果,结合上面讲述的方法,将信息类型所在行的背景设置为橙色,所有姓名背景设置为淡黄色。(设置相应分值)设计意图:通过比对示例图片、模仿,突显经过设计后的表格的美观性,增强学生审美、鉴美意识与能力;通过合并单元格、设置背景颜色,提升学生表格设计意识与能力。在连续选择单元格时,用任务4对组合键“Shift”键进行巩固、强化。组合键的使用在后续大量数据应用中是十分常见的,是“WPS表格”中基本的技能、方法之一,对其进行强化巩固对于学生较好地运用组合键非常重要,同时也为学习“Ctrl”键的用法打下基础。4.故设疑问,小组探究师:在对比区别中,前两位同学提出的不同之处已经得到解决。对于第三位同学提出的不同之处——“有几位同学的金额是红色的”,可以发现红色的数据并不像第二个不同之处的数据是连续的、在一起的,这几个红色的数据是间断的、不连续的,那么该如何操作呢?学生发出疑问:可不可以用组合键“Shift”键或者其他组合键,对不连续的单元格进行选中操作呢?任务5:小组合作探究选中不连续单元格的方法,并模仿示例将相对应的数据标红。(设置相应分值)设计意图:选中不连续单元格的方法是对选中连续单元格的知识迁移,由于刚使用过组合键“Shift”键,学生有较强的新奇性和探索的热情,此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索,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在小组探索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教材、借助搜索引擎对任务进行了探究,并明确组合键“Ctrl”键的用法,这样不仅对前阶段学习内容进行了巩固应用,同时也加强了对组合键的理解与应用。教师呈现某学生做好的表格,其中的文字字体较大使得显示不全,部分被遮挡,请学生观察并指出作品的优缺点。生:制作美观,但文字被部分遮挡。能不能使字号变小,或者改变表格的宽度和高度呢?任务6:小组合作探究改变“WPS表格”中行和列的高度和宽度,使表格更加清晰、美观。(设置相应分值)设计意图:故设疑问引出学生发问,把学生指出的问题作为一个契机,引导学生对表格进行美观设计。合理运用课堂生成性问题更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再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探究出改变高、宽的两种方法:①直接用鼠标拖拽行号或列号之间的格线;②直接选中该行或列,在选定区域单击鼠标右键,选择行高或者列宽,然后直接输入数值。通过自身的思考与同伴的合作探究,深化学生对改变高、宽的理解和对操作技能的掌握。5.成果展示,评价反馈教师展示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同时呈现各小组的成绩,制作出一张分数统计表,算出各小組分数的平均值。利用表格和柱形图两种形式呈现各小组平均分。设计意图:为了调动每位学生的操作积极性,只取每个小组的平均值进行展示,凸显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制作表格和柱形图对比展现在屏幕上,更加形象、直观地呈现结果,能够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让学生领略“WPS表格”的图表功能的强大,使学生保持对“WPS表格”这款软件的兴趣,同时也为后续课程埋下伏笔。

  • 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精准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上)

    教学现场随着大数据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关合理融合大数据的研究初见端倪。大数据与精准教学相辅相成,大数据在教学中提供了相关的数据背景,能够通过客观的数据解决原本模糊的概率问题;精准教学提供了教学的指向,能够给信息技术教学提供理想的认知目标。问题分析精准教学模式是深度学习的重要方式,关注学习过程的精准性,强调学习效能的优化。在大数据背景下,精准教学有了技术背景和支持材料,能够对目标以及教学评价提供具体的启示。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可以对原有的教学过程进行必要的修订,为实现精准教学提供参考。本文针对如何将精准教学与大数据有机结合,如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活动中,体现相关要求,以提升信息技术学习力等培养需要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精准教学的理论界定及与大数据的关联精准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由林斯利(Lindsley)在斯金纳(Skinne)的行为学理论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来的教学方法。最早期的精准测试曾应用于未成年人的康复治疗,随后精准测试应用于教学实践,借助适当的工具对学生学习变化进行测量。[1]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目标,精选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测量过程来追踪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并提供数据决策支持,进一步分析后为后续教学提供数据参考,精准指导教学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这一内容渐渐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关注。精准教学既是教学目标,又是达到目标的方法和过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精准教学逐步引入中小学课堂,目前已经被多个西方国家在教育领域运用,我国对此专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精准教学来说,认识精准是前提,设计精准是基础,评价精准是保障。也就是说,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状况,精准掌握目标需求,然后在课前精准备课,接着就是在课堂上精准实施教学活动,最后进行精准评价。精准教学采用“流畅度”来衡量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状况,流畅度具有五大属性:持久性、耐久性、稳定性、应用性和生成性。其中,持久性是指在无额外练习的情况下,学生根据需求执行任务的能力;耐久性是指为了满足真实需求,学生在长时间内持续执行任务的能力;稳定性是指在有干扰的情况下,学生能够继续实施一项技能的能力;应用性是指学生将知识或技能应用于新情境的能力;生成性是指在没有明显的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出现复杂行为技能的能力。[2]● 现有教学模式的困惑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常是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来了3d794b1f0a209a1a67170c64e166d9876c5055bd2d0bf25f32e479b7a2313a87解,无法进行个性化数据分析,如果借助问卷等测试方式获取结果分析,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获取了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状态也无法记录,难以进行准确的个性化数据分析。在传统教学中,达成率是考查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数据。如果通过纸质试题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则不符合信息技术学科学情,且收集的反馈信息准确度不高;如果通过Web页面获取提交信息,因受网速或广告的影响,难以达到既定目标。长期以来,信息技术教学中只关注总结性评价,以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及最终的电子作品的达成率来考查学习效能。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成为评价的重点内容,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以至于部分学生照抄教师范例,没有自我创新,依据传统标准,却得分较高;反之,部分学生产生较为丰富的思维过程,却无法通过技能作品直接体现出来,影响了教师对其学习结果的评价。因此,信息技术教学需要针对思维的评价。● 精准教学在教育大数据下的应用1.大数据为精准教学提供即时数据支持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中,大数据的渗透必然会带来技术与课堂的高度融合。通过与精准教学的融合,由大数据提供精準决策,成为信息技术教学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对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产生着巨大的影响。2.大数据统计实现个性化分析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设定学习平台,可记录下每个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情况,生成准确的个性化数据源。通过即时的数据分析,获取学生在教学各环节中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提升的量化数值。教师及时通过数据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和预测,有针对性地提出干预意见和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特征和行为表现制订精准教学方案,为学生量身打造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大数据确保精准教学的流畅度精准教学中的最大“精准”在于教学评价,而衡量教学是否达到目标、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或技能,关键在于检测学生学习的行为过程及其反应。基于此,精准教学引入流畅度指标,用于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流畅度涵盖了“准确度”和“速度”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质量既包括对知识或技能的准确掌握,也包括运用知识或技能的速度。[3]本文据此展开相应的研究,因受篇幅限制,本篇为研究文章的上篇,重点关注目标精准化和学习预设数据的精准挖掘外。● 信息技术学科精准化教学模式理论实践途径途径一:教学目标精准化在基于精准化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学习中,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内容,在精准教学模式下,针对信息技术教学,需要精准地解释和描述学生掌握的知识或技能程度,将每个笼统的目标对应分解、细化为可以量化描述的目标。教育大数据下精准教学目标可以细化为诸如“××分钟完成打字测试,正确率达到百分之××”的表述。经过分解量化之后,教学目标精准化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对运用知识或技能的速度作要求,符合精准教学的“流畅度”衡量指标。(1)原设计“键盘指法ABC”是信息技术学科的起始课,也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文件中,“计算机基础”部分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各地的信息技术教材中均有所涉及。传统的设计方式是教师出示键盘图例,讲解其中的主要区域,包括主键盘区、数字键盘区、功能键区、编辑键区、其他键区等,接着演示其中示例的功能键,再让学生进行输入练习,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授课中发现,这种线性的“讲解+练习”的形式虽然能够满足课时的需要,但是学生兴趣索然,无法顺利完成既定的指法训练目标,且没有后续学习的动机。(2)思考焦点指法训练是技术为主的内容,其教学过程易陷入重技能、轻思维的怪圈。在传统的授课中,教师纯“讲解”的方式,未能有效地给与学生足够的知识建构机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键盘区域之间的实际用途和区别,因而无法唤起学习动机。(3)改进型设计在基于精准化教学模式的教学中,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精准化设计,将大目标细化为每一个具体指标,每一个具体指标与具体应用相连接,达到有目标而学、为目标而设的目的,保证学生能够在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下,保持学习动机。建议教学过程如下:师:同学们,随着电子辅助器材的普及,我们在学习中经常用到APP打卡的功能,那么,你是如何在手机或者PAD上输入文字的?学生讨论多种输入方式(手写、虚拟键盘等);教师展示多组幻灯片,分别截选多种键盘,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共性,并得出键盘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键位的内容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接着教师提出问题目标。目标1:哪些是主键盘区?“主”的缘由有哪些?目标2:哪些是功能键区?“功能”有哪些?目标3:不同键盘中,键位设置有哪些规律?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主键盘区的键位是固定的,主要指向输入频率较高的字母;功能键区涵盖了输入中的最常见的功能,并且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扩展相应的功能。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M3F62UmbcwzVdfNQAmF3/g==进行“数字键盘区”“其他键盘区”的讲解,并提供更多的素材,帮助学生对键盘区域进行甄别。教学评析:在以上的设计过程中,学习目标从传统的大目标细化为多层次的小目标,针对每一个目标点给出了具体的应用场景,学生通过具体的内容,产生迁移,推进问题探究的过程,在产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实施探究行为。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键盘键位的确定方式、主要键位的名称及使用状况等内容,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并为后续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途径二:学习预设数据的精准挖掘在基于精准化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关学习预设的内容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在前一阶段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在课前推送前测题,目标针对精准教学的核心,精准挖掘出可能出现的前置性评价内容。教师根据数据反馈获取学生全方位的检测数据,对后期教学进行精准决策,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1)原设计“最佳路径”是初中及小学阶段机器人行走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对机器人行走路径进行规划,找到最为便捷或安全的路线。本课中的机器人可以是实体的机器人,也可以是虚拟的机器人,还可以是以“玛塔”为代表的无编程机器人。教学目标在于规划和设计最适宜完成任务的路径,最终完成机器人到达终点的目标。常规设计中,一般采用“设置起点和终点→教师讲解机器人行走方式→讲授机器人模块的编写方法→学生操作实践→教师辅导纠正错误→总结实验过程”的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按部就班,能够模仿教师进行操作,但是路径选择单一,缺乏自我的创意,没有出现预设的多种问题情境。(2)思考焦点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最佳路径”的目标变成了“如何到达终点”,所以学生的关注点不是如何优化路径,而是如何到达终点,所以教学过程不尽如人意,也难以出现问题导向的理想状态。究其原因,与备课中教师的预设状态不够准确有一定关系。因此,需要对预设状态进行更为深入的精准定位,保证教学层次的多样性,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學目标。(3)改进型设计在基于精准化教学模式的教学中,前置性评价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的情况,以此为平台,进行有效的精准型学习预设,为即将开展的教学过程提供全方位的检测数据。建议教学过程如下:(教师统计前一节课中学生作业情况)方向一:有关路径的概念认知。预设1:起点终点是否可调整?预设2:到达终点后,机器人如何运动?预设3:不能有效到达终点,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方向二:有关优化的方案种类。预设1:方案单一→教师提供帮助,协助学生规划到达目标的一种路径。预设2:方案可选→教师提供评价意见,协助学生选择更为优化的一种路径。预设3:方案较多→教师提供筛选意见,协助学生提出评价标准后,选择优化路径。方向三:有关基础概念的掌握情况。预设1:无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概念,结合书本进行认知解析→尝试绘制目标实现过程图。预设2:有初步的基础→教师考查学生的基础情况,巩固认知概念→建立路径实现过程图→尝试初步实验。预设3:有较好的基础→教师提供拓展素材→提供多项选择,给学生头脑风暴的机会,优化目标实现过程→尝试在实验中调整路径。教学评析:本课的设计主要是在于前置性评价的过程,将精准教学融入其中,突破了单一路径的限制,将教学重点从课上改为了课前。在本课之前,根据学生已有基础,以及对基础路径的掌握情况,进行后续学习的调整。教师采用分步给出学习资料,促发学生多样式地思考自我的学习过程,并最终找到多种解决方式。在此思维过程中,学生的活动不只是自我的单一认知,而是依靠教师的资源供应进行深层的自我规划和设计,让整体思维呈现出积极主动的状态,保证了良好的教学效能。本文系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精准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第一部分,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厘清了信息技术学科中精准教学的应用模式,以及大数据的有效践行方式。精准教学共分为五个层次,在下一期的专栏文章中,将针对精准检测教学目标、个性化精准施教途径、信息技术精准教学考评机制等论点,进行相关阐述。

  • 必修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教学概述(1)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是全面提升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强调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是每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其中“必修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共计2个学分,36课时。建议本模块内容在高一年级开始学习。本模块内容是本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依据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共同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是天津市使用的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下面笔者以此教材为例,谈谈必修模块2的教学。● 内容特点本册教材内容分为四个单元: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系统概述、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以及信息安全与社会责任。相对于必修1《数据与计算》教材中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培养,本册教材更加注重信息意识与信息社会责任在教学中的落实。本册教材在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学习项目,能够围绕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从第一单元的智能教学楼设计、第二单元的订票系统初探秘到第三单元的基础设施系统和第四单元的安全责任要规范,这些主题学习项目能够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和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推动作用、信息系统的优势与局限性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认识软件对信息系统的作用,理解物联网中的传输与控制机制,树立信息安全意识争做信息社会合格公民。例如,第一单元项目活动实施,从构思设计方案、进一步认识、继续构思设计方案、行程构想到设计编排方案、改进设计方案和最后的完善方案,整体过程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升,而这是以往只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材所不具有的。● 教学要求本模块的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对网络技术和参与创造性活动的兴趣;结合实际条件,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避免技术与应用、理论与实践脱节;展示网络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教学中应尽可能在现有教学材料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四个核心素养的培養,以及学科大概念的渗透。● 教学规划教学中可根据学情在必修模块1的基础上建立必修模块2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可以自主选择主线完成教材的教学任务:第一条线索:教材的模块化处理,并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学习项目,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收获成果。第二条线索:信息(信息社会)——数据(大数据)——数据计算——数据应用(信息系统)——数据表达(尝试建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系统)——数据伦理(信息社会责任)。将两本教材的顺序重新组合,用新的思路安排一个学年的教学内容。本条线索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为某章节设计内容连续的主题项目活动。无论哪条线索都要注意处理教材的整体感和系统化,也就是充分利用项目学习,科学有效地利用计算思维中的分层思维,合理划分学习模块,从而达到知识学习和任务完成同步化的效果,真正体现学以致用、边学边做、边做边用的学习主旨。● 教学策略1.实践活动在本模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典型信息系统的案例分析与实际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信息系统知识,合理使用信息系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理解信息社会的特征,具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或其他机构中运行的信息系统,开展信息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体验信息系统的行业应用,了解信息系统建设的全过程,包括设计、构建、运行、管理、维护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上的实践活动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然后根据项目实施活动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2.评价方式本模块教学评价应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注重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完善课程方案设计方面的作用。评价内容要从关注知识技能向关注学生学业成就转变,同时还要关注现实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等多种能力的提升。评价中要紧紧围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这两个学科大概念。试题的设计既要体现时代气息,反映社会热点,也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情境。问题的引出要自然贴切,渗透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问题解决过程中要突出对重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在情境中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应用。在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应融入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判断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 必修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教学概述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在北京地区已经进行到第三个年头,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探索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下面笔者就来谈一谈,在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教学中的一些认识。● 内容特点本模块的内容从其地位、组成等方面来看,呈现出如下特点。1.基础性“必修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主要围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这两个学科大概念展开。学科大概念是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础的概念,统摄了整个课程的知识基础。因此,本模块的内容无论是学科体系整体地位,还是内容的基础性程度,都充分体现了其基础性的特点。2.宏观与抽象性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感觉必修模块2的内容有些“虚”。这个“虚”字恰好反映了本模块内容宏观与抽象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之前的课程内容中,有大量具体的基础操作,如文本处理、表格的加工、演示文稿的制作等。随着技术快速发展,再加上学生的能力基础大幅提升,新教材适时调整课程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教学内容,减少基础性操作技能的内容,增加了学科本质认识的内容,建构了学科大概念的体系。本模块主要围绕“信息系统”与“信息社会”这两个学科大概念展开。这两个概念都是较为复杂且较为抽象的概念。围绕“信息社会”展开的学习涉及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探讨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之间的关系;围绕“信息系统”展开的学习涉及信息系统的关键要素开发、工作过程、发展趋势等。这些内容,同具体的技能操作相比,呈现出抽象化的特点。3.经典与时代并存本模块内容既有传承又有变革,呈现出经典与时代并存的特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更新了大量教学内容的同时,依然保留了学科的经典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计算机的体系结构与工作原理、网络分类与拓扑结构、IP地址与域名等都是被保留下来的经典内容。同时,本模块适当地增加了新兴技术的课程内容,如物联网、传感器、共享单车等,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4.关注更全面本模块不仅关注技术还关注使用技术的人,更符合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新课标课程定位不是只学技术,而是不仅让学生学会和掌握技术,更要让学生建立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能够合理地使用技术,培养学生社会安全责任意识。通过本模块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思考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成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 质量要求课程改革关键在于落实,而落实工作需要科学的评价检测机制。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为评价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新课标中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标,更加注重培养核心素养,更加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业质量标准根据学业质量划分了四级,经过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通常要求达到学业质量水平2,即为学业合格水平。有些地区,经过两个必修模块及相应选择性必修模块的共同学习,可以达到学业质量水平4。作为必修模块之一,本模块需要全部高中生学习并掌握。学业质量是对教和学两个主体的共同要求。通过对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的检测,既可以考量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规划k4lK1aIt5UWGp/dfjdgaVuwneJ4ccIe6+U1bOIQ184c=新课标中表示,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学分至少为3学分。如果按每学分18课时,则两个必修模块总课时是54课时,可修得3学分。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合理分配时间,规划好两个模块的教學,为两个模块制订一个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整体教学规划方案。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如下教学规划方案,供大家参考。1.保持72课时方案如果条件允许,仍保持之前的72课时。72课时方案中,必修模块1和必修模块2分别为36课时。必修模块2课时分配可参考如下方案:信息社会特征(6课时),信息系统组成与应用(22课时),信息安全与社会责任(8课时),必修模块2总课时(36课时)。2.对等双缩减方案两个必修模块通过精简、合并等方式各缩减9课时,也就是必修模块1和必修模块2分别为27课时。精简后必修模块2课时分配可参考如下方案:信息社会特征(3课时),信息系统组成与应用(19课时),信息安全与社会责任(5课时),必修模块2总课时(27课时)。3.按比例(2∶1)缩减方案根据两个模块的内容特点,可以通过精简、合并等方式,将必修模块1缩减6课时、必修模块2缩减12课时。精简后必修模块1为30课时,必修模块2为24课时。精简后必修模块2课时分配可参考如下方案:信息社会特征(2课时),信息系统组成与应用(18课时),信息安全与社会责任(4课时),必修模块2总课时(24课时)。4.压缩重组方案此方案将两个必修模块的内容根据需要打乱、融合成一个整体,压缩重组,产生新的规划方案。压缩重组的方案根据不同地区或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方案较多也较灵活。这种方案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5.其他方案除了上述方案,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产生更多符合当地情况的教学规划方案。例如,数字化学习环境完备,且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地区,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以弥补课时较少的情况。总之,对于必修模块2的教学规划方式可以有多种方案,最重要的是适合当地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教学策略为了完成学科根本任务并将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实到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学习、仔细研究,精心选择和确定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实现高效高质的课堂。1.创建良好的学科实施环境修订后的新课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更新,原有的计算机教室已不能满足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的需要。学科教学环境建设要考虑学习和活动场地、学科实验设备与器材、教学需要的软件资源包及网络设施等多个方面。创建良好的学科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科教学的顺利开展。2.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1)尝试与开展实验教学对于必修模块2来讲,亮点之一是实验教学的提出。新课标中特别提出了建设信息技术学科实验室,开展信息技术学科实验教学。新课标解读中指出:“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新知识的教学法。”实验教学以往多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出现,这些学科往往针对物质和能量进行实验。而信息技术学科针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实验。在必修模块2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安排学生开展学科实验,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假设、实验、验证等过程,深入理解所学内容。(2)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随着育人目标的调整,教学方式也需要随之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今育人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模块教学中避免信息知识的机械接受,通过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各个版本的新教材中,每章基本上都会以一个项目来贯穿学习历程。在实践中,教师们普遍感觉,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学习方式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新知学习和实践探索,还原了学习的本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整合了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提升,促进了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3)适时使用案例教学本模块中的有些内容(如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比较抽象和宏观,会让学生感觉“空”和“大”,还有些内容(如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社会责任)偏理论化,容易变成枯燥的说教。案例教学这种方式具有真实、具体、直观易学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来破解上述难题。案例教学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工作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分析、判断并解决现实工作情境中发生的问题,从中抽象出一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实现技能迁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上述方式,还可采用创设学习活动情境和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等多种教学形式。3.不断完善模块评价方案新课改实施情况如何、学生的学习效果怎样、教师的做法是否恰当、学科目标是否达成,这些需要评价工作来完成。新的评价工作不再只关注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而是更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在进行评价时可以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核心要素的三个水平层级的描述来展开。学科核心素养是个体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形成或培养起来的内在品质,难以直观检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参与相应探究学习活动中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这就需要在制订评价标准或命制试题时体现具體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北京市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只设置了合格性学业水平考试。西城区的评价方案是平时表现占10%,上机动手实践占40%,理论试卷占50%。平时表现更多的是体现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学业表现。上机动手实践体现的是阶段性评价,同时也是从动手实践方面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视角进行评价。理论试卷体现的是结果性评价与理论层面的评价。这套方案旨在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将理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理论试卷方面命题时尽可能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来命题,强调问题与情境的真实性,强调考查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死记硬背,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对于如何使教学评价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如何评判一个评价方案是否科学合理,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蜀ICP备20014858号-3